吸脂减肥手术并发症,不懂的快看!

 

约5%的患者存在术后『血清肿』,2.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后『纤维化』,90%的患者存在术后『疼痛』。在全部病例中约18%的患者出现了『贫血症状』,而在单纯采用干性脂肪抽吸技术的患者中,60%的病例存在『贫血症状』。

在采用超声辅助吸脂的患者中,皮肤坏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其它吸脂技术的患者。感染在干性脂肪抽吸和肿胀脂肪抽吸中的发生率大致相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0.03%,『肺栓塞』的发生率也基本如此,手术 『死亡』 率约0.01%,主要是有『肺栓塞』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如下图:

以上统计报告来自Lina Triana,Carlos Triana,Carios Barbato等对共计26259例脂肪抽吸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总结,整个研究的时间跨度从1983年7月至2008年1月共计25年,所涉及的脂肪抽吸技术包括干性脂肪抽吸技术、肿胀脂肪抽吸技术、超声辅助脂肪抽吸技术和电子辅助脂肪抽吸技术,对应用不同的脂肪抽吸技术的术后效果对比。

引起脂肪抽吸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包括『麻醉方法』和『吸脂手术本身』两方面。肿胀麻醉技术的应用会导致利多卡因中毒反应和脂肪过度抽吸等方面的并发症。吸脂操作导致的并发症分为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其中术后并发症又分为医疗方面的并发症和美容方面的并发症。有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此项目上如何选择靠谱的医院医生尤为重要,推荐阅读本人公众号TSPlastic(徒说整容)文章:《【行业内幕】怎样选择一位技术过硬的整形医生》

以下根据发生部位,将并发症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对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的原因、诊断和预防治疗进展进行介绍,对于罕见的、不具有代表性的并发症不作赘述。

一、局部并发症

1、出血与血肿

术中出血过多不仅直接影响术者的操作,导致脂肪抽吸不彻底和不均匀,而且会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术后出血会导致局部皮下血肿或皮肤淤血。

早期的干性吸脂技术出血较多,出血量约占吸出物总量的20%〜45%;肿胀麻醉技术的应用使脂肪抽吸术的出血量大大减少,可以控制在1%左右,所以脂肪抽吸术应采用肿胀麻醉技术。

若术中不慎损伤重要血管,可导致异常出血。有文献(2009年)报道1例腹部脂肪抽吸术患者术后第二天出现晕厥和低血压,计算机断层图像成像技术显示旋髂深动脉破裂导致腹壁血肿形成。所以在抽吸有知名血管存在的区域时应掌握皮肤层次,慎重进行或避开该区域进行脂肪抽吸。

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排除凝血机制障碍,停用有活血作用和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女性应避开月经期等。术者在术中应随时注意吸出物的颜色,若发现血性液体,则立即改变抽吸方向;出血量较大时应停止抽吸,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术后发现较大血肿应及时清除;皮肤淤血不用特殊处理,1〜2周后会自然消退。

2、血清肿

吸脂术后局部皮下血清肿往往在拆线时被发现,表现为局部膨隆,有液波感。形成血清肿的原因常常被认为是术中局部反复抽吸过度造成皮下局部形成死腔,其腔隙内积聚了血清样液体;也有的血清肿是局部血肿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发展而成;术后包扎不良造成局部压力过低、肢体活动过度等因素也是血清肿形成的潜在因素。

吸脂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为2%〜3%,多发生于下腹部及大腿前外侧等部位,同时进行腹壁整形术会增加血清肿的发生概率。更换包扎敷料或拆线时,应常规检查好发部位有无血清肿形成,一旦发现及时给予有效处理,以免转变为慢性血清肿。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采用注射器在血清肿局部进行低位穿刺,彻底抽出腔内积聚的血清样液体,然后局部加压包扎并合理制动。对于多层次和多腔隙的复杂血清肿,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处理,根据液体量的多少间隔1〜2天重复操作,通常需要多次抽吸直至深浅两层愈合、腔隙消失。

预防措施包括术中避免同一区域过度抽吸,手术结束前尽可能挤出腔隙内残余的肿胀液及渗出液,并常规进行引流术,术后适当加压包扎,更换弹力衣后检查是否过于松弛(尤其是在血清肿的好发部位),患者不要过量活动。

3、皮肤感觉异常

脂肪抽吸术后往往会出现皮肤感觉异常,包括『早期麻木』、『感觉迟钝』、『感觉过敏』及『疼痛』等。其原因是吸脂过程中吸脂管头部对皮肤内神经的细小穿支及末梢的钝性损伤,也存在抽吸层次过深导致不同程度的皮神经损伤的情况,文献中有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导致术后皮肤感觉异常的报告。由于吸脂操作多为钝性损伤,很少造成较大神经皮支的横断伤,所以随着感觉神经的再生,皮肤感觉基本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临床观察发现,脂肪抽吸术后皮肤感觉恢复的过程需要6〜10周。吸脂术后早期出现的皮肤感觉异常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待其自然恢复即可。对于术后出现局部疼痛,可以酌情给予口服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觉。

4、皮肤坏死

脂肪抽吸术后可能出现皮肤坏死,多为局部浅表皮肤坏死,也可能出现全层皮肤坏死。其发生率与吸脂操作是否细致有直接关系,抽吸过浅、抽吸过度或过于粗暴可造成真皮下血管网损伤致局部缺血性坏死,内超声吸脂技术操作不当可以造成皮肤热损伤而导致局部皮肤坏死,脂肪抽吸术与腹壁整形术同时进行也容易发生皮瓣远端的皮肤坏死。

吸脂术后皮肤坏死是可以避免的,预防措施是避免过度抽吸、过浅抽吸和操作粗暴,以保护真皮下血管网不被损伤。浅表皮肤坏死可以经换药愈合;全层皮肤坏死需要积极的外科处理,采用清创缝合、皮片或皮瓣移植修复。

5、感染

脂肪抽吸术后感染是与其他无菌外科手术共同存在的问题,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原则应符合外科基本原则。但国内外多家单位报告脂肪抽吸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原因尚未明了。Parr等实验研究显示,1%〜4%浓度的利多卡因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而肾上腺素无抑菌作用;但是Craig等的研究发现,吸脂肿胀液中低浓度的利多卡因等药物并无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虽然脂肪抽吸术只有微小的切口,但是手术范围往往很大,有的手术时间也比较长,在肿胀液注射和抽吸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细菌污染的机会,所以脂肪抽吸术后感染问题不容轻视。

脂肪抽吸术后可能发生的一种少见感染是『坏死性筋膜炎』,它是一种以广泛而迅速的皮下组织和筋膜坏死为特征的特殊感染类型,文献中有发生于腹部、大腿和小腿吸脂术后的病例报道,如果不能及时诊断或延误治疗,会导致大范围皮肤坏死和中毒性休克,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

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其重要特征是局部症状尚轻时即表现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早期局部症状为皮肤红肿和疼痛,之后可出现麻木、血性水疱和奇臭血性渗液,有时产生皮下气体,病情恶化会发生皮肤坏死。疾病早期,患者即有畏寒、高热、厌食、脱水、意识障碍、低血压、贫血、黄疸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若未及时救治,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中毒性休克等。』细菌学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取材最好采自进展性病变的边缘和水疱液,做涂片检查,并分别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多为化脓性链球菌为主的混合型感染,有创面培养出豚鼠气单胞菌等的报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筋膜组织,给予强有力的抗生素和营养支持疗法等。

6、抽吸不足与过度抽吸

抽吸不足与过度抽吸均为手术操作者的技术不熟练或缺乏经验造成的,会直接导致患者对手术效果的不满意,容易产生医患矛盾。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医师,只要严格遵循吸脂操作指南,这两种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抽吸不足也可能发生在由于病例选择不严格,术中出现不得不终止手术的意外情况,如患者存在凝血机制问题,或术中意外血管损伤,出血过多而未完成手术计划等。可以在术后6个月以后,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二次脂肪抽吸术修复,但是往往增加了手术难度,术后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会受到一定影响。

过度抽吸往往发生在术者过分追求吸脂效果或刻意满足患者不合理预期要求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容易发生整体外形的不美观和凹凸不平,甚至导致大范围的皮肤坏死,而且修复难度比较大。局部抽吸过度可以通过脂肪移植术进行纠正,大范围过度抽吸造成的畸形很难纠正到患者满意的效果。

7、不对称及凹凸不平

脂肪抽吸术属于手工操作,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达到绝对的对称和平整几平不可能的。相对于整体良好的手术效果而言,轻度的不对称和不平整几乎难以避免,也是医患可以接受的。

躯体或肢体的两侧术后明显的不对称容易出现在术中两侧抽吸量差异较大,或患者本身存在两侧差异而术者未考虑到,给予等量的脂肪抽吸等情况。两侧手术的实施非同一术者操作,也是产生两侧不对称的可能原因。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对两侧骨骼、肌肉及皮下脂肪的堆积是否对称尽可能作精确的评估,并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将两侧的抽吸物分别置于相同大小和形状的带有刻度的两套容器内,以便于两侧纯脂肪吸出量的对比,并考虑到静置导致的容积差异。对术后两侧的明显不对称,可以通过二次手术进行矫正。

脂肪抽吸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凹凸不平很多见,容易发生在年龄较大、伴有皮肤松弛、吸脂量多的患者,多发生于上腹部或四肢等皮下组织相对致密的部位,表现为术区外形不规则。有些术后早期的轻度凹凸不平为暂时性的,随着局部水肿的吸收、弹力衣加压塑形和机体本身的恢复,数月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明显的凹凸不平往往难以自行恢复,成为永久性缺陷。

常见的技术性原因包括肿胀液注射不均匀和抽吸分布不均匀,抽吸平面层次深浅度不一致,抽吸负压过大或吸脂管直径过大,抽吸层次过浅或过度抽吸。由于上腹部在卧位和站位时皮肤移动度相对较大,有些患者术后在平卧时外观比较平整,而站立时表现为不平整,尤其是年龄较大或存在皮肤松弛的患者,可能因重力作用引起浅层皮肤软组织下移,而局部浅层组织与深部移动度较而小的组织粘连,从而表现为凹陷的结果。

8、皮肤松她

脂肪抽吸术后皮肤松弛容易发生在腹部、上臂和大腿内侧等部位,尤其是年龄较大、皮肤弹性差、严重肥胖的患者。有些患者术前就已经存在皮肤松弛下垂,而且错误地认为脂肪抽吸术后会同时消除皮肤下垂的问题,所以术前医生应当对患者的皮肤状况作必要的评估,并吿知患者术后有加重松弛的可能性。对于术前已有严重皮肤松弛的患者,建议在脂肪抽吸术的同时行腹壁整形术,切除多余的皮肤。

9、腹壁脏器意外损伤

由于术者操作不熟练、解剖层次不明确、用力粗暴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吸脂管误入周围组织和器官而造成意外损伤的情况。腹部脂肪抽吸术中吸脂管穿透腹壁误人腹腔造成小肠损伤的病例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致死率大于50%。

上述病例多发于腹壁存在手术瘢痕和腹壁疝的患者,质地较硬的瘢痕可以使吸脂管前进的方向发生改变。如果术中出现术者突然感知不到吸脂管的存在、患者突然发生腹痛等情况,应警惕腹壁及腹腔脏器损伤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排除腹壁及腹部脏器损伤的可能,应留院观察并进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腹部脏器损伤多发生在小肠,而且多为多处损伤,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会导致腹膜炎的发生,甚至出现坏死性筋膜炎和中毒性休克。也有损伤导致大出血,形成腹膜后血肿的报道。

预防措施包括抽吸前对腹部的隆起和凸出要进行鉴别诊断,在腹壁薄弱区域如腹股沟区、脐区、腹白线区排除疝气存在的可能性;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特别是伴有肠粘连者,应高度关注;术中抽吸动作要轻柔,不能粗暴,“感觉”手应随时感知抽吸针的位置和层次。

10、局部皮肤颜色改变

部分患者手术后抽吸区域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其原因不一,临床表现亦不同。小腿吸脂术后往往出现长时间的颜色深暗,多数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时间长短不一,个别病例持续时间长达一年以上。吸脂切口部位常常在愈合以后出现色素沉着,其原因和伤口愈合情况及个体因素有关,多数可自行消退。如果发生皮肤坏死,愈合后往往会出现继发性色素缺失或色素沉着。

二、全身并发症包括:

1、脂肪栓塞和脂肪栓塞综合征

皮下脂肪抽吸过程中,会有少量的脂肪小滴进人血液循环系统,有导致脂肪栓塞及脂肪栓塞综合征(fatembolismSyndrome,FES)的报告。虽然FES发生率较低,但它是威胁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文献资料统计,吸脂术后FES的总致死率为10%〜15%,应引起术者高度重视。

2006年在大鼠吸脂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发现,手术30分钟后血液中即可检测到脂肪小滴的存在,脂滴的数量随手术时间的延长呈增多趋势,在大鼠的肺组织内也发现脂滴出现,提示脂肪抽吸术有导致脂肪栓塞的风险。Franco等(2011年)的动物实验表明,如果吸脂后同时进行自体脂肪移植手术,脂肪栓塞的风险会增加。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选择病例,采用钝性吸脂管,控制脂肪抽吸的范围、总量及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全面监测等,及时发现,及时给予正规治疗。

2、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无论接受何种手术,患者身体长时间的制动固定都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检塞的风险,特别是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有凝血倾向的患者,其危险性更大。脂肪抽吸术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在0.03%以下;肺栓塞的发生率在0.01%以下,联合实施腹壁整形术时则升至0.02%。肺拴塞是脂肪抽吸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超声多普勒检查和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静脉血栓容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亦可有咯血、精神症状、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热等表现。辅助检查包括胸片、通气灌注扫描、肺血管造影等。

在局部肿胀麻醉下进行脂肪抽吸术后可以立即下床活动,所以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远低于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因此,对全麻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时应考虑血栓形成的易感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在手术当天和术后前几天给予低剂量的肝素进行预防。吸脂手术时间越长,脂肪抽吸的总量越大,同时进行的手术越多,血栓形成的风险就越高。术后一旦发现有下肢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迹象,应立即行一步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有效的溶栓等治疗。

3、体液失衡和肺水肿

无论采用局部麻醉还是全身麻醉,现代脂肪抽吸术离不开肿胀技术。肿胀液的应用使术中术后的液体管理变得相当复杂,尤其是大容量吸脂患者。术前皮下注射大量含有肾上腺素的肿胀液,不仅有效降低了手术中的出血量,而且部分液体会被吸收进人血液循环,所以在局部肿胀麻醉下发生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非常少见;相反,短时间内大量的皮下肿胀液快速吸收,加之不当的静脉输液过多,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出现肺水肿的风险。Commons等对631例大容量脂肪抽吸术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发现4例出现肺水肿。

预防措施包括脂肪抽吸范围不宜过大,肿胀液的总量不宜过多;术中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检测和尿量检测;术中静脉补液不宜盲目,应该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调整。一旦发现体液失衡,应根据病因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4、利多卡因毒性反应

局部肿胀麻醉下大容量脂肪抽吸术中,大量肿胀液注人皮下组织,其中利多卡因的用量远远超过经典外科局部麻醉的致死量7mg/kg,因此脂肪抽吸术中、术后的利多卡因毒性反应与手术安全性问题一直是整形美容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利多卡因的毒性作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其发生与血浆浓度密切相关。当血浆浓度低于3mg/L时,一般无毒性反应;随着血浆浓度的升髙,会出现头痛、口舌麻木、耳鸣、嗜睡、谵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和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循环系统症状;当血浆浓度大于10mg/L时,会出现惊厥、昏迷等严重的中毒反应,最终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关于脂肪抽吸术中利多卡因的用量问题,一般认为安全用量为不高于35mg/kg,但根据病情需要最大用量可以高达55mg/kg。虽然文献中也有利多卡因总量高于此上限的报道,但是尚缺乏足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证明其安全性。肿胀液中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被认为在注射后15分钟才能充分起效,所以利多卡因在前15分钟存在一个快速吸收期。Nordstrom等(2005年)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肿胀麻醉下脂肪抽吸术后利多卡因吸收的血浆浓度高峰时间是在术后5〜17小时。当手术部位多、脂肪抽吸量大,有利多卡因中毒风险时,术后24小时应常规留院观察,并严密观察有无中毒症状和体征出现。

减少利多卡因的总量是预防其毒性反应的关键。另外,术前应禁止使用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等降低利多卡因中毒反应剂量的药物。

最后提醒一点:减肥塑形过程中做到饮食合理,运动合理,手术合理,不然可能会导致皮肤严重松弛的情况,而一旦出现了,也只能靠手术刀了,价格还超贵,效果却不会那么理想!!!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